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唐伟
每逢寒暑假,驾校便洋溢着青春的气息,许多大学生将练车视为假日“必修课”。可当真正迈进驾校的大门,现实并非预期的“美好”,除了面对风吹日晒带来的皮肉之苦,有时还要承受一些心理打击——教练的“狂风暴雨”式教学。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袁杰对此做过一些研究,发现零零后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,他们认为自我的权益和需求很重要,不赞同对驾校教练的“狂风暴雨”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。(8月29日《中国青年报》)
驾培行业的复杂性比外界预想中更严重,零零后大学生蒋源的见证与经历,不过是无数学员在驾校中真实状况的缩影。吃拿卡要、加钱练车、考前打点……驾校“猫儿腻”不少,除了这些常见的乱象外,最让学员难以忍受的是花钱还要挨骂,比如据很多学员反映,自己有时反应慢了一点,教练便火冒三丈,甚至出口成“脏”。通常情况下,包括学员家长在内很多人,都会为了尽快拿到驾照,而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,自然也让部分驾校从业人员变得有恃无恐,甚至变本加厉。
这种状况背离了付费消费的基本原则,花钱学习驾驶技术的学员本是“上帝”,结果反倒成了权利被粗暴侵害的对象,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忍受教练粗暴的方式和言话,还得默默承受不合理的收费甚至人情负担。如一些教练和驾校故意设置门槛,不给学员报考相关科目,还得去打点和说情。这种情况显然偏离了基本逻辑,也成为市场中极为反常的怪象。
驾校的这种不良风气的存在,跟之前很多人在权利受到伤害时,不敢大胆出来维护而是采取姑息迁就有关,甚至让部分教练有了“我的地盘我做主”的错觉。这固然跟行业监管和治理不到位密不可分,更重要的是长期形成的“别太计较,严师出高徒”的错误认知,束缚了权益者的手脚,从而造成了驾培行业责权利倒置互为因果。
无论是遭遇乱收费,还是驾校教练作风粗暴,或者其他不合理的要求和人为性门槛,只要当事人敢于“亮剑”,采取多种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益,就会形成极强的反制效益,不仅可以避免让自身利益受损,也会对治理驾培行业乱象,规范行业行为具有关键性作用。在上述案例中,一名男学员和教练发生言语冲突后,报考科目二时被教练“卡住”,拒绝给他报名,最终通过极力抗争,学员成功拿到了驾照,通过搜集大量证据,家长担心给孩子留下案底或被讹钱的情况也并未发生。虽然维权的过程有些艰难,不过结果却令人满意,并由此释放出了积极的信号,成为值得效仿的样本。
假若每个学员都能做到不迁就、不纵容,敢于向驾培行业的不合理现象说“不”,就会产生强大的聚合效应,由此让原本失衡的天平趋于平衡。零零后的种种表现表明,他们更注重自己内心的感受,更迫切需要满足自身的权益需求,更懂得维护自身的利益,且为了保护自己而敢于运用一切合法有效的手段,此状况不仅是权利意识的回归,更是一种权利自为的具体体现。
法治社会需要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,零零后“整顿”驾校正是一个生动的范例。个体权利意识的觉醒,不仅会让维权成为一种常态,让侵权者付出应有代价,也会促进立法者、执法者、司法者等提高执法的效率与水平,让整个社会治理的能效不断得到提升。
关键词: